声明:本文仅鼓励大家进行科研的尝试,希望能够真正参与学术研究,并提升自身研究背景。“制造”二字并非“粗制滥造”,我们不可急功近利。大部分出国的朋友都是去做学术研究,只有真正掌握研究的方法才能在国外生存。

论文,在出国申请中是很重要的因素。虽然对于本科生而言,很难有高水准的论文,但如果有一篇或更多的有一定档次的论文,必然会增加申请的筹码。《太傻十日谈》中“太傻”就非常强调学术背景的打造,因为这正是核心竞争力。哪怕是申请的最后一刻,在学术上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。

没有论文怎么办?制造。

我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:

1.缺乏学术训练,或者没人指导,难以产生new idea

2.不够时间,很快就要申请了

对于第1个问题,首先要走出一个误区:认为论文一定要具备很有价值的idea。Microsoft的Simon Peyton Jones在How to write a great research paper的讲座中指出了一个谬论:You need to have a fantastic idea before you write a paper. 而事实上,也正如他主张的,write a paper about ANY IDEA, no matter how weedy and insignificant it may seem to you.

撰写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学术交流。看一篇论文有无价值,就要看它的idea是否对同行有启发。有启发就有意义,而不是一定要多么新的idea。

我一个朋友,不久前发了一篇论文。论文描述了他使用别人提出的一种方法求解一个实际问题,但结果很不理想,于是他详细地分析了不好的原因。这篇论文没有提出什么新的方法,但对于结果不好这个现象的分析就对同行(至少是审稿人)有所启发。

我们经常会看到综述类的论文,描述了一个领域的研究进展。又如,一些论文探讨了某个算法的参数设置。这些论文可能几乎没有new idea,但它对研究人员是有价值的。

一项研究工作,再小,如果别人没做,而你做了,也是一种创新,就有一定的意义。例如,你用别人研究交通阻塞的方法来研究大学食堂拥堵现象,得到了若干有益的结论,就是一篇有一定创新性的论文。

所以,“制造”论文并不很困难。

再看第2个问题。当你把材料寄出去的时候,那只是申请的开始,此后的几个月,你都将做出不懈的努力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提升学术背景,而且这些时间一定值得付出。

那么,如果写论文,该选择什么研究方向呢?

如果你还没有向往的研究方向,可以从5个方面考虑:

1. 容易入手的。什么方向容易入手?中国人做的多的方向(我没有贬低的意思)。因为,我国有很多研究人员,他们喜欢看似容易的、低成本的、同时又被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方向。

2. 较新的。很成熟的研究方向上要创新很难。较新的方向往往是国际的研究热点,会议和期刊都比较多。

3. 短期有成果的。找一个小的研究点突破即可。

4. 适用面广的。这样,你的研究可能对于未来的导师有价值。基础性的研究比较困难,而应用型研究则相对容易。比如你可以研究一下神经网络,因为它可以应用到很多的实际问题中。即使将来申请非计算机专业,这方面的研究对导师也相当有吸引力。

5. 能够与自己专业结合的。我一化学专业的同学,就将人工智能的方法用于化学反应建模之中。

选定了方向之后,需要阅读该领域的一定数量的文献。研究需要积累,一蹴而就不太现实。

研究最好能够找到更多的人合作,找2~4人为宜。我所参与的团队就由3个同学组成,我们定期会有计划和讨论。通过合作的方式,每个人只需要看一部分文献,并且,交流之中很容易产生火花。团队具有明确的分工:一人专做实验;一人专写论文初稿;一人专门修改论文和排版。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。出国的学生很多,我们不应该孤军奋战,而是充分合作,提升竞争力。

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有2种方式:会议和期刊。会议评审周期短,评审也相对宽松,主要看idea是否有价值。不过会议的收费比较高,3000~4000元(计算机类)。而且有部分会议很严格,要求作者必须去开会。期刊评审周期长,评审严格,对idea的价值,研究工作的完整性、严谨性都有一定的要求。很多期刊是不收费的。对于快申请的朋友,投国际会议是个不错的选择。如果你不去开会的话,建议少发几篇。多次不开会对你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。

上面我的都是国际性的会议和期刊。国内期刊会看重研究者的学历、职称和科研基金,所以对于本科生,如果没有导师支持,要发表较高档次的国内期刊的难度并不低于国际会议。

在你申请的时候,可能有些论文accept了,有些仍然under review。你在陈述研究成果时,可以将论文分成两类:published or accepted和under review。如果你投了很高档次的期刊(如IEEE Transaction),即使没有accept,能写在under review里面也是很有影响力的。

为论文而论文,是不对的。只是,很多时候我们无奈地面临着“为论文而论文”的困境:出国需要论文,毕业需要论文,老师评估需要论文,基金审查需要论文…

其实,“为论文而论文”也是合理的,关键在于心态。论文应当作为一种科研的驱动力,鼓励我们思考、研究、撰文、交流,目的是真正培养研究的能力。Simon Peyton Jones在How to write a great research paper的讲座中认为,过去对撰写论文的模式的理解是:idea , do research, write paper. 而他认为更好的模式是:idea, write paper, do research。因为,这种模式有3个好处:

1. 迫使研究工作更加清晰,更加有针对性

2. 明确哪些是我们未知的

3. 为与他人交流敞开了大门:欢迎他人对研究工作的审核、评论及合作。

综上所述,我们在“制造”论文的时候,是要创造,而不是制造垃圾。所以,一定要怀着严谨的态度,恪守学术道德。我们不是纯粹为了论文,重要的是体会研究的过程,增强学术背景。当然,尽量写出高档次的论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