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(新课程版)一改多年来核心部分变化小的情况,对能力要求和命题基本原则作了大辐度的调整和补充,表述更趋完整、科学,在继承的同时实现了创新,考试的理论和实践形成新突破,理论体系日趋完善,试题设计更富理性。

一、新特点

1.能力要求和现行大纲进一步融合

现行教学大纲中要求,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,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、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,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,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。

考试大纲在保持原有的“思维能力、运算能力、空间想象能力”的同时,改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”为“实践能力”,对数学应用意识、数学建模能力、数学交流能力、数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,同时暗示了对考生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自主性的要求。

2.创新意识和个性品质要求向新课程标准过渡

新课程标准中要求,学习数学的过程要做到:掌握“三基”,思考有条理,表达更清晰,形成实事求是、锲而不舍的精神,从而达到形成理性思维,促进智力发展,培养创新意识,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,以及数学地解决问题、认识世界的目的。

新增“创新意识”,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给出表述,一方面向新课程标准过渡,对考生提出新的要求,另一方面体现了在命题思路和命题的策略、手段上的新突破。

考试大纲中有关个性品质的要求与新课程标准也是一致的,并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,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,合理支配考试时间,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,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,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。

同时“提出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”,又发挥了高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导向功能。

3.命题原则更富理性,命题思路更加现实

提出了兼顾试题的基础性、综合性和现实性的要求,重视试题的层次性,合理调控综合程度,坚持多角度、多层次的考查。在追求每道试题在“立意、情境、设问”等方面质量的同时,注意试卷的整体难度,增加基础题和基础分。

二、新思路

1.“以能力立意命题”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凸现

在“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,注重能力的考查”的原则不变的前提下,考查的目标由检测“三基”、“四能”改变为“确立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,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试题,加强素质的考查,融知识、能力、素质于一体,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”。

知识是载体,能力为核心,知识服务于能力的思路越见明显。为此,大纲对知识的内容和考查方式进行了界定和调整:①新增知识的界定。知识的内容不但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概念、性质、法则、公式、公理、定理,还包含了更高层次上的策略性知识——数学思想和方法;②命题范围删去了“必修内容为主”的叙述;③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率;④全面考查又突出重点;⑤注重综合性和内在联系;⑥交汇点处设计试题;⑦从学科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。

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,具有广泛的迁移性,而数学能力的突出表现就在于这种迁移性。考试大纲指出,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,有效检测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,并要有明确的目的,加强针对性。意味着数学思想和方法将成为命题细目表的具体内容,考试中的使用频率将会提高。

2.形成“以能力立意命题”的新的落脚点——考查理性思维

考试大纲中指出,数学是思维科学,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,通过空间想象、直觉猜想、归纳抽象、符号表示、运算推理、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,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,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,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;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。

对理性思维的考查,通过创设新的问题情境,设计研究型、探索型或开放型的题目和反映数、形运动变化题目,考查考生收集信息、处理加工信息、形成独特解题思路的能力,从而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知识的迁移能力。

三、新对策

1.夯实基础知识,强化纵横联系

夯实基础知识,强化纵横联系,进一步挖掘教材,不是指知识在简单意义上的重复再现,提高熟练程度,而是在此基础上做到:①梳理知识,领悟思想。系统地梳理知识,包括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,回顾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,从中提炼、领悟知识中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,使知识和方法的使用提升到思想的层次上。②综合归纳,构建框架。注意梳理知识各自发展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。新增内容加入后,形成了新的知识板块。如:函数、导数、方程、不等式;函数与数列;三角函数与三角变换;平面向量、函数图象与曲线方程;空间图形、平面图形与向量;计数、概率与统计等,应注意丰富这些板块中的内涵。③新增内容,重点研究。目前,中学对新增内容的内在规律的把握不如老内容,因此要特别重视。概率与统计重点在基本概念、基本方法和思想,与计数问题、计数方法联系紧密,但应遵循大纲,控制难度;导数内容是函数内容的深化,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种方法,内容虽是最基本的,但试题都有一定的综合性,导数的工具性日渐明显;向量法与坐标法揭示了图形的几何特征和图形特征的内在联系,且与平面几何、立体几何、解析几何联系紧密,有强化综合性的趋势。对向量的研究应特别重视,不仅要研究向量问题的解题规律,更要注意向量方法的应用。④运算过程,加强思维。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和思维能力的结合,代数式的变形应强调观察、分析、联想等思维过程,还要加强运算过程中的多元联系,突出以图助算、列表分析、精算和估算相结合等。

2.关注研究性学习课题和实习作业,提倡探究性学习

03年试题评价报告指出,“进一步研究对研究性学习课题、实习作业、数学实验的考查方式”,并要求,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挖掘教材中的素材,恰点恰时地提出问题,创设问题情景,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、探究、交流、实践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。

教材中共有4个研究性学习课题,3个实习作业,及若干个拓展性的阅读材料(其中欧拉公式被列入考试内容),主要有两种类型:一是实际应用,二是规律探究(如欧拉公式问题)。欧拉公式的探究和03年全国老课程卷22题可作为规律探究的典型问题加以分析,整理、归纳其中的数学方法、思维方法,体会探究思维过程,使学生形成对探究性问题的把握和感悟。

提倡探究性学习,结合实际生活、数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,观察分析数学事实,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,猜测、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,给出数学的解释或证明,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;提倡解题后的反思,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要求学生多角度、多层面的进行解后反思,思维价值高的问题重点反思,甚至进行变式(如:变换视角、因果倒置、答案开放、存在性、唯一性、充要性等);重视多元联系,养成善于将一个对象以数字的、符号的、式子的、图形的形式表示的习惯,达到启发思维、开拓思路的目的。

3.设计新颖情境,培养迁移能力

在具体的问题中,知识并不是拿来便用,一用就灵,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。因此,学习知识不能只满足于教条式地掌握,而是需要不断深化,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,使学习走向“思维中的具体”。

为保证高考的公平性,有效地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,创设新颖情境成为考查能力、甄别素质的重要手段。近年来的考题中,情境新颖的问题很多,如:94年立几题中将正三棱柱倒着放,三角题借助正切函数考查凸函数性质;99年数列题利用折线段来定义数列通项;00年立几的探索性设问;01年选择题12题信息通量问题,利用排列组合、二项式定理设计不等式证明;02年立几背景的应用题;03年更多,选择题中的向量题、质子反射题,填空题中栽种问题、勾股定理类比到空间的问题,解答题中分别以几何背景和向量背景设计的解几问题,老课程卷中以集合入口、提供三角形数表的数列题,等等。另外,近年来平几背景的问题有增加的趋势。这些问题可以专门安排时间来练习、分析、讲解,也可以通过置换问题的背景、改变设问的方式、转换提问的角度来专门设计一些问题,进行专题的训练,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,达到必要的积累,实现对新情境问题的理性认识、解决能力的提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南京市教学研究室  王红兵